劣勢創新:聯合報系的經驗與驚艷
superkid聽演講-聽聯合報系與教授們談媒體創新經驗!

講題:劣勢創新:聯合報系的經驗與驚艷
時間:2011.06.15 @ 政大商學院元大講堂
撰文者:周致遠 (superkid)

講者:
吳靜吉(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)
黃素娟(聯合報系總管理處副總經理)
游美月(聯合晚報總編輯)
楊大德(聯合報系金傳媒集團營運長)
盧非易(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)
鍾蔚文(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暨教授)
溫肇東(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中心主任)
蕭瑞麟(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)
歐素華(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)
楊純芳(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一)

原來傳媒也需要重新定義!

「重新定義」是科技福爾摩斯課堂中,老師和助教一再叮嚀的解決問題方法,似乎在企業組織管理和資訊系統導入的議題上,我們很容易陷入思考迴圈,跳脫不出自己設下的小框框。同樣的景況,竟然也同時在新聞傳播媒體上演!2007年網路與報紙的閱讀率呈現死亡交叉之後,傳統的傳播媒體似乎已經看不到未來,就算有所謂的「從石縫裡長出來的花朵」般的求生意志,沒有讀者與廣告商如陽光與水般的灌溉,終究還是會走向滅亡之途。

媒體人在萬念俱灰下,還是必須要找到自己的出路,在劣勢中尋求創新,畢竟這是他們一生的志業,也是他們維繫家庭婚姻的飯碗。尋求創新的方法有很多,其中一個最根本的,就是要「重新定義」。原來,連傳媒也需要重新定義!特別的是,這句話不再是從老師口中所出,而是來自新聞傳播的產學二界:「我們不是新聞,我們是『事實資訊業』」、「新聞媒體的核心價值,是新聞的正確度,秉持這個核心價值尋求轉型」。誰說新聞傳播媒體只能做報紙、做電視新聞?秉持著傳遞資訊的理念,策劃展覽、規劃知識庫也能賺大錢!

媒體人的黯淡未來?

可是這樣子的重新定義,真的有辦法全面性地帶給媒體業春意盎然的生機嗎?當一間大眾孰知的傳統報社,開始去舉辦展覽、販賣圖書、開補習班,甚至還做起網路購物,會不會從此脫離新聞媒體的主軸,成為四不像。論策展,需與專業的策展公司競爭;論圖書,出版業與媒體業同樣在走下坡;論補教,新聞媒體相關領域難與升學掛勾;論網購,一般大眾會願意相信一個陌生且不專業的購物平台嗎?他們連網路人力銀行的市場都參與了,一間報社出現五花八門的業務,還開始要學習上主播台報新聞,雖然肯定其多方嘗試,但似乎有點分散其「核心」。

政大傳播學院院長鍾蔚文教授提到,傳播媒體是「公共論壇」,對他們而言,新聞是否報導正確、是否自由等議題才是重點,賺錢不是那麼重要。但倘若新聞媒體不賺錢,這個產業一消失,何來新聞正確、新聞自由的的議題呢?當傳播媒體重新定義成「事實資訊業」,是否同時也讓其原有的競爭力就此喪失?教授提到,新聞系就業的領域比起教育系學生而言廣泛許多,表示擁有新聞傳播概念的人容易在不同的地方生存,但這是不是也表示,新聞媒體領域的專業性正在逐漸喪失?在facebook等社群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,每一個人都在分享事實資訊,資訊傳播的速度遠比新聞、報紙等媒介來的迅速有效。既然大家都會分享,那麼媒體人的未來又在哪裡?溫肇東教授提到「提供給顧客的價值要釐清」,便與重新定義的路線正確與否相互呼應。

媒體的需求找尋大不易

聯合晚報游美月總編輯提到,媒體人必須回到顧客價值主張來思考問題,要了解顧客的需求,從需求來看新聞傳播媒體的定位。她也坦言,「我們不是沒有想到顧客需求,只是這個議題會講很久,而且我們還在尋找。」新聞媒體業的需求是什麼?如果只是「希望能得到正確的事實資訊」,那要怎麼解釋新聞媒體閱聽率的逐年下滑?

「因為網路普及,大家都用電腦看新聞」,這個答覆很常見,因為網路管道是免費的,所以沒有商業模式可言,手機是另一項新的契機,畢竟它原本就有付費模式存在。問題是,新聞上了行動載具,然後呢?為什麼使用者要透過手機看新聞?平板電腦雖然銷量一片看好,但它在短期內仍屬高價消耗奢侈品,除非能像手機(這裡是指非智慧型的一般手機)一樣能夠大眾化,否則媒體在產品的曝光仍然很有限,並非永續生存之道。更何況,現存的新聞媒體不只一家,光是「一顆水果」就已經讓台灣報業重新洗牌。在高度競爭的媒體叢林中,唯有不斷創新,求新求變,在最快的速度下找到需求特性,才能適者生存。但消費者的需求絕對不是那麼容易找的到的,現在已經找到的也不見的全然是對的:讀者未必真的喜新懷舊,會找舊聞的人只是少數中的少數;每年的尾牙都變成觀賞表演,員工可能會抗議。在求生存、求發展的路途中,傳播媒體業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
arrow
arrow

    Supe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